走进华昌集团的车间,往日铝灰堆积多、处置难的窘境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生产线整洁有序、厂区绿意盎然的新貌。华昌集团以铝灰资源化利用为核心突破口推进减污降碳,成为南海区建设“无废城市”的一个缩影。
当前城市发展与生态容量的矛盾日益凸显,“无废城市”建设已非单纯的环境治理工程,而是关乎发展逻辑重构的系统性革命。以南海为例,万亿工业产值背后,是年均170万吨等待“重生”的生活垃圾,以及堆积如山的工业固废与建筑渣土。
当传统发展模式撞上生态容量“天花板”,如何突围?南海以“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为核心,通过制度创新与技术突破,将固废治理转化为产业升级动能,构建起生态效益与经济价值共生的发展新范式,为中国城市绿色转型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实践案例。
一组数据能直观看到成效。以华昌集团为例,通过“源头减量-过程控制-末端循环”的无废治理模式,该集团年减污泥4000吨、减排VOCs11.7吨,节省费用约96万元;年节电约365万kWh、降碳超2300吨,获经济效益约255万元。
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深度渗透的今天,“无废” 已超越技术层面,成为衡量城市治理现代化的核心指标。它打破传统 “末端处置” 的线性发展思维,通过全生命周期管理实现物质循环闭环。南海启动 “无废城市” 建设,是响应国家生态文明战略的必然选择,更是破解 “工业大区生态瓶颈” 的主动突围。
南海的独特优势,在于其构建了 “产业基础-技术能力-制度保障” 三位一体的支撑体系。2024 年,南海工业总产值突破万亿大关,作为铝型材、金属加工等产业聚集地,雄厚的工业基础孕育了再生资源利用的天然市场,经过长期培育,南海已构建起较为完善的再生资源收集与分拣产业链,为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奠定了坚实基础。
生活垃圾处置领域的“瀚蓝模式”堪称典范,将清扫、转运、处置全流程交由专业企业运营,实现生活垃圾100%无害化处理。2024 年,全区 192.2 万吨生活垃圾实现 100% 无害化处理,其中 170.4 万吨通过焚烧发电转化为能源,21.8 万吨实现回收利用(含厨余垃圾生物处理 15 万吨),“一条龙” 管理模式背后,是对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的深刻探索。
更具启示意义的是南海的“双轮驱动”智慧:通过清洁生产、绿色制造及“无废工厂”培育等措施实现工业固废源头减量,单位 GDP 能耗连续 7 年下降,2018至2024 年平均增速达 -3.4%;依托集中收运体系推动市场化消纳,让“绿色生产”与“资源循环” 形成闭环。
此外,从 2009 年《再生资源回收网点规划》到 2025 年将循环经济纳入全区 18 个特色重点产业培育,政策的连续性确保了治理理念的深度渗透,这种制度韧性正是南海模式的核心竞争力。
华昌集团“源头减量-过程控制-末端循环”模式,本质是对工业生产函数的生态化重构:改造熔铸炉燃烧系统节省天然气、减少碳排放,展现了技术创新对 “边际减排成本” 的优化;自主研发的全自动搓灰系统,将铝灰从危险废物转化为差异化产品,实现从 “付费处置” 到 “有价回收” 的质变,这正是循环经济 “价值倍增效应” 的生动诠释。
这一举措不仅节省天然气用量 21.8 万 m³/年,减少碳排放 2472吨/年,从源头减少了污染物排放,降低了生产能源消耗,还为公司节约了经营成本,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同时,全自动搓灰系统的投用,通过分离炉渣与残铝、分级二次铝灰,固废减量的同时变付费处置为有价回收,带动下游资源循环。
政策标准上,南海构建绿色制造梯度培育体系,并以“无废工厂”建设为抓手,引导企业从产品设计、生产到回收处置全链条落实环境责任;工业领域,南海发布了《南海区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强支撑工作方案(2025-2030 年)》,投资超 284 亿元,南海生活垃圾制绿氢和高纯度二氧化碳工程、电氨融合微电网综合能源工程项目成功入选国家绿色低碳先进技术示范项目清单。
各领域协同发力,成效显著。传统产业转型方面,南海经济开发区完成省级园区循环化改造,2025年新增2家国家级绿色工厂、1家国家级绿色供应链企业,第二批“无废工厂”46家;农业领域,农业互联网食品园区一期将投产,规模猪场粪污处理设施全覆盖,截至 2025 年 6 月 20 日收运农药包装废弃物约121万个;生活源垃圾方面,建立“1+11+N” 再生资源回收体系,9 个站场启动收运,垃圾分类宣传培训超 2.3 万人次;建筑垃圾管理有规划指引,6 家企业年处理能力 374 万立方米,上半年资源化率 89.3%;危险废物处置上,超 400 家汽修企业用废机油智能收集箱,转移量增约 31%,瀚蓝公司生活垃圾焚烧飞灰利用项目进展顺利。
当前南海面临的挑战,本质是发展转型期的系统性矛盾:部分固废处置技术瓶颈,反映了环保产业与市场需求的衔接落差;公众参与度不足,则凸显了“无废”从技术指标到生活方式的转化难度。
对此,南海的应对策略颇具前瞻性:以提质增效重点项目突破技术壁垒,通过“无废工厂”“无废社区”的示范效应培育社会共识,这种“技术 + 文化”双轮驱动,正是治理现代化的精髓所在。
展望未来,南海的实践指向三个深层突破:治理层面,跨部门协同机制的完善将推动 “无废” 从专项工作上升为城市发展基因;产业层面,“一山一园一院两平台” 体系将加速有色金属产业绿色化、高端化、集群化升级,实现低碳循环发展示范;文化层面,“无废细胞” 建设让绿色生活方式成为全民自觉。
南海的探索,不仅是固废治理的技术方案,更是一种发展哲学的革新——当循环经济成为产业升级的主动选择,这种将生态约束转化为发展动能的智慧,正是生态文明建设最具价值的实践成果。南海用实际行动证明,绿色发展不是增长的对立面,而是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增长方式。Kaiyun中国
地址: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东胜区九盛丽景花园6-1-2003室
电话:0472-5889996
邮箱:55441023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