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7日上午,中共山西省委宣传部、山西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第四场新闻发布会,省科技厅有关负责同志介绍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十四五”是山西科技创新发展快、活力足、成果实的五年。全省科技战线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创新综合实力稳步提升。
“十四五”期间,我省坚持“四个面向”,聚焦重点产业链技术需求,系统部署约600项科技攻关项目,涌现出许多重大标志性创新成果。极致薄“手撕钢”、Kaiyun中国超级厚“核电钢”、单月掘进创世界纪录的“煤海蛟龙”、全球最快升负荷的循环流化床调峰系统等一批代表“中国厚度”“中国速度”的高精尖技术相继突破。全球首套极地新能源系统落地南极秦岭站,首片第三代半导体12英寸碳化硅晶圆成功研制,首个注射级重组人源化胶原蛋白材料成功投产,不少山西原创的“首字号”技术都变成了实实在在的产业,一批核心技术正在成为新质生产力。
省科技厅党组书记、厅长陈望远介绍,全省80%以上的省科技攻关项目均由企业与高校院所联合承担,“科技副总”、科技特派员奔赴产业一线,支撑企业竞争力稳步提升。中车、中电科等驻晋央企成功研发大功率半直驱永磁风力发电机、碳化硅晶圆激光剥离及检测装备等一系列国内领先的主导产品;太重、太钢、潞安化机等省属企业以科技创新打造大国重器,提升了产品市场竞争力。新兴科技型企业不断发展壮大,打造单项冠军。中磁科技突破钕铁硼高丰度稀土合金技术,市场份额达到40%,科达自控突破井下无人值守设备,成为北交所智慧矿山第一股。
这五年,我省坚持“资金跟着产业发展走,项目跟着企业需求去”,抓好科研项目组织实施,统筹精准对接需求,构建培优企业与做强产业有机结合的科技创新生态链。2024年,全省各类企业研发经费比“十三五”末增长46%,占全社会研发经费的83%;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较“十三五”末增加37%。
层级清晰、梯次衔接、重点突出、支撑有力的科技创新平台体系成为承担重大科研攻关主力军
“十四五”期间,我省战略科技力量筑梁立柱,高能级创新平台形成强大创新矩阵,围绕国家所需、山西所能,举全省之力创建国家级平台。目前,全省已整体构建起以国家级平台为引领、省级平台为支撑的具有山西特色优势的创新平台体系。
这五年,我省以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为主线,培育建设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优化布局省级科技创新平台,逐步构建了层级清晰、梯次衔接、重点突出、支撑有力的科技创新平台体系,为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省科技厅副厅长张其光介绍,我省抢抓国家加强战略科技力量建设的重大机遇,聚焦国家能源安全的战略需求,启动建设怀柔实验室山西研究院,Kaiyun中国国际一流的科研平台建成运行,由院士、杰青领衔的超过250人的高水平科研团队迅速汇聚,国家任务全面启动,循环流化床灵活发电、低浓度瓦斯提浓利用、“三高”煤的气化等一系列技术实现突破,支撑国家战略,带动区域发展的引领作用初步显现。
我省国家级创新平台数量从“十三五”末的7家增至15家,国家超算太原中心、第三代半导体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山西)、中国—白俄罗斯电磁环境效应“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等一批标志性国家级创新平台成功获批建设,填补了我省在相关领域的空白;智能采矿装备技术、先进不锈钢、煤炭高效低碳利用、光量子技术与器件、煤与煤层气共采、极限环境光电动态测试技术与仪器等6家全国重点实验室重组入列,支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作用不断增强。通过“充实、调整、整合、新建”方式,优化形成集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条件保障全链条的省级创新平台体系,高起点布局建设了黄河、太行、后稷、先进半导体等山西省实验室;优化重组170家山西省重点实验室,基础研究类平台日趋完善。同时,建设省技术创新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等技术创新类平台;省中试基地、国际科技合作基地、高等学校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等成果转化类平台相继完成建设,全省科技创新平台体系进一步得到优化。
“十四五”以来,全省科技人才总量和质量实现双提升。陈望远说,我省以创新活动汇聚人才,实施集中资源建设重大平台、重大专项“揭榜挂帅”、重大项目设立“双主持人”等创新举措;以深化改革激活人才,推行项目“承诺制”、经费“包干制”、“里程碑”式管理,开展科技人才评价改革,注重投资于人,每年安排科研经费2.3亿元用于“三晋英才”等激励奖励;以成果转化成就人才,在12家省属高校开展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等“三项改革”,高水平人才团队的一批科技成果成功落地转化。
“国家级高层次科技人才较‘十三五’末实现了翻番,省级高层次科技人才数量达3100人,全省研发人员总量突破11.4万人,较‘十三五’末增长30%。”省科技厅副厅长赵瑞介绍,近年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把创新实践作为引进、培育人才的核心路径。“十四五”期间,全省优化重组创新平台体系,15家国家级重大创新平台和300余家省级创新平台集聚各类科技人才超2万人,较“十三五”末增长3倍。重大项目实行“揭榜挂帅”制,93个省科技重大专项汇聚了620个省外高水平人才团队,超过60%的基础研究项目向青年人才布局,超过40%的重大专项项目聘请青年才俊担任“双主持人”,一个规模宏大、结构优化的人才方阵正在加速形成。
我省坚持把制度创新作为释放人才潜能的关键,大力推行科研诚信“承诺制”,探索项目经费“包干制”,试点项目验收“备案制”,通过建设新型研发机构,破除了人才在高校、院所、企业间自由流通的门户壁垒,实现产教科人才跨领域、跨部门、跨区域一体化配置。探索建立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激发人才创新创业活力,科技领域D类以上高层次人才突破3100人。人才流动持续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累计选派科技特派员、“科技副总”近5000人入村入企服务,促进科研人员把论文写在三晋大地上。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等“三项改革”试点,解开了科研人员束缚,“十四五”以来累计登记技术合同总数超4.6万项,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是“十三五”末的2.4倍。(记者沈佳)

“今年前9个月我家收入一共3.1万多元,仅通过土地流转种植马铃薯和在基地干活,收入就增加了1万多元。”在山西省阳泉市盂县东梁乡东梁村,村民王建明掰着手指算起丰收账。…
戴上眼镜,躺在沙发上,眼前出现虚拟场景:自己仿佛在飞跃高山峡谷,雄鹰不时从身旁掠过,风声呼呼作响。忽然,一个360度的大转体,让人发出惊呼,倍觉兴奋。…
地址: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东胜区九盛丽景花园6-1-2003室
电话:0472-5889996
邮箱:55441023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