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灭火器灭不了火苗、消防呼吸器过滤不了烟气毒性、消防水带一进水就破裂……不合格的消防器材不仅可能在关键时刻“掉链子”,本身也可能成为危险源。为何“救命器材”成了“摆设”?不合格的消防器材是怎么流入市场的?“新华视点”记者展开调查。(11月11日新华社)
灭火器灭不了火苗,消防呼吸器过滤不了烟气毒性,作为公共场所配备的“救命器材”,不过是应付消防安全检查的“摆设”而已,中看不中用,关键时刻何以“救人一命”?笔者认为,“救命器材”岂能沦为“摆设”,针对市场上不合格的消防器材,消防等监管部门必须采取措施打击和遏制。
在近年来国家、省、市有关部门的抽查检验中,不合格消防产品时有“上榜”。2024年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对防火门、过滤式消防自救呼吸器、手提式干粉灭火器等3种消防产品的抽查结果显示,不合格率分别为9.4%、9.1%和4.2%。这些不合格的消防器材,关键时刻便会“掉链子”,成为“致命隐患”。2022年8月,浙江宁波发生一起火灾,造成7人遇难。火灾事故调查结果显示,事发地的独立式感烟火灾探测报警器和灭火器均为不合格产品,其中灭火器的灭火剂有效含量只有20%,距离国标要求的75%相去甚远。可见,不合格的“救命器材”,直接阻断了被困者的逃生之门。
我国《消防法》规定,生产、销售不合格的消防产品或者国家明令淘汰的消防产品的,由产品质量监督部门或者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照《产品质量法》的规定从重处罚。然而,许多消防产品质量案件的罚款金额只有几千元,由于违法云开(Kaiyun)成本较低,在巨额利润诱惑下,不法商家便大肆生产、销售不合格的“救命器材”。而大部云开(Kaiyun)分购买者,未必不知道是不合格产品。究其原因,一方面,火灾发生的几率较小,作为消防耗材还有固定的“有效期”,过了“有效期”便要重新更换,为了节约成本,在侥幸心理作用下,便选择购买价格低廉的不合格产品应付检查;另一方面,消防安全检查走过场,让不合格产品蒙混过关。这样,“救命器材”失去了应有的功能,成为一种“摆设”,关键时刻反而成了“致命杀手”。
消防安全不是儿戏,“救命器材”不能沦为“摆设”。首先,消防安全检查决不能走过场,对公共场所配备的过滤式消防自救呼吸器等消防器材,一定要严格按照国标进行监督检查,对不合格的“救命器材”零容忍,一旦发现假劣产品,责令公共场所整改落实,配备符合国标的真货,不达标则消防安全检查不予通过;其次,消防部门联合工商、质监等监管部门,加大对消防安全器材市场的监督管理力度,从生产、销售等各环节严格把关,对生产、销售假冒伪劣产品的商家,予以严厉的罚款等行政处罚,涉及犯罪的则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从而倒逼商家规范生产和经营,杜绝不合格的产品流入市场。
此外,消费者也要增强消防安全意识,在选购消防产品时,千万不要图便宜购买假劣产品,应尽量选择到正规的实体店购买,并认真查看消防产品实物。总之,要使劣质产品失去生存空间,让“救命器材”在关键时刻能够真正救命。(丁家发)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地址: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东胜区九盛丽景花园6-1-2003室
电话:0472-5889996
邮箱:554410236@qq.com